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南京康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地 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东路218号长安国际大厦1006室

电   话:025-58577730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土壤修复:利益还是公益?

时间:2016-04-25 08:40:51 点击:
 
【导读】4月17日,央视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的报道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而相关部门的答复,将事件的原因解释为由土地开发引起,散发异味导致...
       4月17日,央视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的报道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而相关部门的答复,将事件的原因解释为“由土地开发引起,散发异味导致”。
       截至记者发稿时,由环保部和江苏省委托的调查组已陆续抵达常州。而此次污染事件的发生,再次将公众的视线引向了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土壤修复市场快速增长。今年两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透露,土壤修复的“土十条”文稿已经基本成熟,将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十几年里,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经历了启蒙到探索、再到迅速成长的历程,同时,仍不断有后来者想跻身其中。
       4月15日,由中国生态修复网发起设立的中国首个土壤修复众创园区——易修复·众创空间亮相北京,园区的设立旨在为土壤修复行业提供技术创新传话、产品孵化、项目对接、人才培养、互动交流。当天,来自土壤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嘉宾百余人共聚中国生态修复网易修复·众创空间参加“第十期生态修复沙龙——中国土壤修复现状与问题”,就中国土壤修复领域的发展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为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提出了建议。
红利诱人
       “如果回顾这个行业的发展,2000年之前,都是一些外企在做这件事,2000年以后,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开始摸索污染场地是怎么一回事。”在当日举办的沙龙上,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姜林总结道。
       他表示,这些探索“很有意义”,在经历了这样的启蒙阶段之后,2000~2006年,中国的土壤修复开始进入探索阶段,一些研究单位随即开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修复实践。
       此间,比较有名的土壤污染修复的案例是2004年国内两家环保公司对北京地铁5号线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治理。
       “2006年以后,我们真正开始污染场地的修复。”姜林说,“2012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土壤污染类型主要包括农业、矿山、污染场地的土壤污染。根据2014年4月发布的环保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展开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总点位超标率为16.1%。但是,专家也强调,目前调查出的全国土壤污染空间分布与工业生产有一定的相关性。
       业内有观点认为,随着“土十条”的出台,土壤防治的战役将正式揭幕,土壤污染治理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预计将形成超十亿元的市场规模,远超水和大气污染防治。
        今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4000万亩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而据媒体此前报道,2014年,中国土壤修复市场上的企业约有500家,在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至900家以上。
乱象扰人
     “很多场地进行土壤修复时,假设有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修复资金,但是场地调查的资金往往只有几十万元,企业之间还在拼命地杀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总结了自己近些年在土壤修复市场上的“见闻”。
       前不久,某地方政府就场地调查征求了专家意见,专家的结论是成本应不低于40万元,但是,最终竞标成功的是一家报价15万元的企业。“企业纷纷报价二十几万元、十几万元,我不知道他们想干嘛。”刘阳生说。
      “雾里看花”的不仅仅是专家学者,一位参加沙龙的一线企业代表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无论是我们的业主,或是政府主管部门,他们对土壤修复的了解和认知还很不够。”这位代表说道,“比如我们碰到污染非常严重、污染面积非常大的污染场地,业主要求我们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完成修复工程。”
       据了解,在环保业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产业所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达30%~50%,而中国土壤修复市场的这一比重尚不足1%。与国外形成较为成熟的土壤治理修复模式不同,中国土壤修复的市场还存在诸多的“不成熟”。
       土壤修复市场中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和面临的重重障碍,归根溯源,仍是整个土壤修复行业“混乱”的集中体现。
        陈吉宁曾表示,土壤污染治理方案之所以耗时长,是因为我国土壤污染的基础数据较为薄弱,相关工作也比较分散。目前,国内土壤修复的招投标一般将标的分为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和工程修复两个标的,修复前的风险评估已成为趋势和共识,但是有业内专家表示,不论是质量标准的思路还是风险管控的思路,在对很多问题认识仍不够充分和科学的情况下,仓促制定标准或匆忙上马大量修复项目,仍有盲目之嫌。
       土壤的修复涉及检测、评估、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多个环节,场地调查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往往会影响到后面修复方案的制定和判断。在刘阳生看来,如果前期的数据不可靠,那么就会造成“该修的没修,不该修的瞎修”的局面。
        刘阳生还表示,对土壤修复项目进行评价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无法判断修复是否达到了预期的风险管控的目标和效果,“后续评估的手段是什么,是否达到了风险管控的目标?”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高焕方也指出,目前土壤修复行业缺乏真正的风险管控——后续的长期监管。
环境困人
       从管理来看,土壤修复是个“大篮子”,环保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等都对土壤污染修复具有发言权。“现在土壤污染修复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景春表示。
       除了多头指挥之外,土壤污染治理的相关数据和情况仍处在“隐蔽”状态。伊尔姆(ERM)环境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污染场地管理总监张鲁钧表示,现在国内修复场地之所以“难”,一方面是修复企业确实做得不够好,另一方面,对土壤修复的客观认识也必不可少,因而信息公开和公众教育亦非常重要。
       从技术和产品公开的角度,有企业代表也建议“公开”,“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公开,大家都说自己的技术好,不如拿数据出来,让业主挑选,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则向记者强调,土壤污染修复,不应该是“生意”,而应该是一项事业和公益。“我认为,土壤修复行业需要展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广泛合作,”他说,土壤污染修复是个长期的事情,需要学术界、企业界、政府与民众共同面对,协作起来,虽然土壤修复会带来一定的投资额,但不能把土壤修复当成一个产业来做,毕竟土壤污染修复是具有公共属性的事物。“我们应该建立紧密的土壤修复行业组织机制,共赢互利,共同促进整个行业的更好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6-04-20 第7版 产经)